- 形式主义新变种:如“落实工作靠层层签责任状”,将“痕迹当政绩”,检查考核演变为“材料厚度竞赛”[[1][5][15]];
- 官僚主义痼疾:部分干部“遇事推诿扯皮”“拍脑袋决策搞一言堂”,甚至“减负变增负”[[1][13]];
- 功利主义根源:错位政绩观催生“只求出彩不愿担责”“满足于表面文章”的浮夸作风[[1][14]]。
对此必须保持“马不离鞍、缰不松手”的定力[[5]],用好政治监督“显微镜”,通过纪检监察、巡视巡察、群众评议等多渠道精准纠治[[1][15]],尤其要对隐形变异的享乐奢靡问题“露头就打”[[10]]。
三、担当实干:以过硬作风凝聚民心民力
作风建设的最终落脚点是担当作为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要培养担当实干的工作作风,不尚虚谈、多务实功”[[14]]。这要求党员干部:
一、徙木立信:八项规定重塑执政党作风标杆
中央八项规定绝非权宜之计,其核心在于“从严要求,体现党要管党、从严治党”,是新时代共产党人必须做到的基本要求[[7][10]]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:“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”,任其发展就会像“无形的墙”隔断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,最终导致失去根基、血脉和力量[[1][7]]。回溯历史,从苏区干部“自带干粮去办公”的佳话,到“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”的胜利密码[[1]],印证了作风问题本质是党性问题,直接体现党的性质和宗旨[[1][10]]。八项规定以“抓铁有痕、踏石留印”的劲头[[7][14]],推动党员干部回归“严以修身、用权、律己,谋事要实、创业要实、做人要实”的行为准则[[7]],重塑了执政党的政治本色。
二、久久为功:以钉钉子精神破解作风顽疾
作风建设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,“抓一抓有好转,松一松就反弹”[[7][10]]。当前仍存三大挑战需重点攻坚:
- 树牢正确政绩观:摒弃“贪大求洋”“数据造假”,聚焦群众急难愁盼[[14][15]]。中央八项规定明确要求调研“多到矛盾集中、群众意见多的地方”,开会“讲短话、戒空话”[[3][4][12]],正是务实导向的体现;
- 激发攻坚精气神:坚决整治“躺平甩锅”现象,完善担当作为保护机制[[14]]。正如革命战争年代“日着草鞋干革命,夜走山路访贫农”的作风[[1]],新时代干部更需“勇于到艰苦一线担苦、担难、担重、担险”[[14]];
- 构建长效新机制:作风建设需“经常抓、见常态”,融入日常管理[[7]]。从严格执行公务接待清单制[[11]],到规范出访迎送安排[[3][4][6]],制度约束让好作风固化为习惯。
历史的镜鉴警示我们:“千丈之堤,溃于蚁穴;百尺之室,焚于隙烟”[[1]]。深化落实八项规定精神,必须坚持“十年不够就二十年,二十年不够就三十年”的韧劲[[10]],以“滚石上山”的勇毅[[10]]持续净化党风政风。当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能以“老老实实做人,踏踏实实干事”的姿态[[14]],将作风建设转化为“雪中送炭、急人之困”的实际行动[[7]],中国共产党必将以更磅礴的人民伟力,护航民族复兴巨轮破浪前行。
锲而不舍深化落实八项规定精神 以过硬工作作风引领党风政风持续向好
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,关乎党的形象和执政根基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制定和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破题开局,吹响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改进工作作风、密切联系群众的号角[[7][10][12]]。这项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为“徙木立信之举”的重要规定[[1][7]],从调查研究、会议活动、文件简报、出访警卫、新闻报道、文稿发表、勤俭节约等八个方面立下铁规矩,成为改变中国政治生态和社会面貌的标志性举措[[5][7][12]]。
相关问答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