@平台治理研究社郑瑜
“网信办新规要求成立春节内容专班2,但平台若仍以‘技术中立’逃避责任,明年我们或将目睹更魔幻的‘AI骂人春晚’。”![]()
@非遗保护者王砚(民俗学博士)
“河南骂社火本意是驱邪纳吉16,如今被扭曲成网络骂战。如果年轻人只知‘孙悟空爆粗口’,不知大圣精神内核,将是文化传承的断层。”![]()
流量狂欢终会散场,但被粗俗台词撕碎的年味、被算法篡改的乡音,能否在下一个春节前找回尊严?当技术跑在伦理前面时,每一次点击都在为下一场伤害投票。
三、平台困局:审核滞后与“隐形纵容”
尽管中央网信办专项治理文件剑指“恶意丑化民俗、挑动地域对立”内容2,但监管仍跑不过病毒传播。某短视频审核员透露:“AI变声骂人视频日均拦截数万条,但方言谐音梗、隐喻脏话仍是漏网之鱼”。更值得警惕的是算法推荐机制的推波助澜——用户对“过年吵架视频”的短暂停留,可能触发平台持续推送更极端内容1。
二、法律雷区:从侵权到犯罪仅一步之遥
2024年雷军AI骂人事件引爆的不仅是热搜,更是法律界的警钟。北京协理律师事务所周卫法律师明确指出:恶搞者擅自使用他人肖像、声音,轻则侵犯名誉权赔偿损失,重则因造谣扰乱秩序面临行政拘留甚至刑事责任14。更隐蔽的伤害在于对文化符号的践踏——某西游记研究学者痛心疾首:“白骨精被改成色情台词,是对文化基因的慢性谋杀”7。
四、幸存者自述:当“被恶搞”成为新年噩梦
“他们用AI把我的拜年视频改成讨债恐吓,家族群都在质问是不是疯了。”受害者李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。专业律师提醒:遭遇恶意剪辑时,应立即固定证据并依据《民法典》第1019条维权,平台拒不删除可追究连带责任811。而对普通用户而言,随手转发“搞笑骂架视频”,也可能成为施暴者的帮凶。
一、技术赋恶:15秒克隆雷军,“骂人”工业化生产
“国庆上网被雷军连骂7天”的荒诞热搜背后,是AI声音克隆技术的野蛮生长。F5-TTS等工具仅需15秒原声,即可批量生成明星骂人音频,配合西游记角色恶搞、低俗剧情拼接,形成流水线式“骂人视频”生产链510。某平台UP主坦言:“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改成东北脏话配音,流量暴涨300%”12。当技术突破伦理护栏,“民俗创新”沦为算法投喂的狗血剧本。
资深点评:撕裂的春节,谁来缝合文化伤口?
@法律观察员陈正(知名维权律师)
“AI声音克隆案入选2024十大侵权案例14 绝非偶然。当‘骂人视频’点击量挂钩创作者收益时,法律必须让违法成本高于流量收益。”过年恶搞视频“骂人”狂欢:流量狂欢下的文化裂痕与法律红线
深夜,河南某村的社火表演现场火光跃动,一群反穿皮袄的年轻人对着镜头嘶吼,粗鄙的方言脏话混着电子音效在直播间炸开——“传统骂社火?不,这是被算法重新调味的‘网络祭祖’!”16。短短三小时,视频点赞破百万,评论区沦为地域攻击的战场。当春节民俗被解构成“骂人素材”,一场关于文化底线与流量伦理的战争早已悄然打响。
相关问答
网上那些视频恶搞犯法吗 答:在网络上,恶搞视频的法律界限确实存在,但通常情况下,制作和分享恶搞视频并不构成违法行为。不过,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肆无忌惮地进行任何形式的恶搞。首先,恶搞视频有可能侵犯他人的肖像权或名誉权。如果视频中涉及到个人隐私或未经同意使用了他人的形象,这可能构成侵权行为。此外,如果视频内容涉及侮辱、诽谤或恶意中伤他人,也可能面临法律责 怎么制作恶搞视频 答:恶搞嘛,就是要夸张、要搞笑!可以找找那些特别夸张或者能凸显人物某一特征的片段,比如朋友们的滑稽瞬间,或者网上的一些搞笑素材。创意加工:试试人物滑稽的握手示好行为,或者把某人的语调慢速重放,再或者把某个动作重复剪成鬼畜效果,这些都能让视频笑点满满!实拍反应:恶搞别人,再拍下他们的当场反应... 擦了个dj什么意思网络用语 答:恶搞视频。擦了个dj源自于一段网络恶搞视频《擦了个大师》,这个视频在2018年开始在网上传播,这个梗在年轻人之间广为流传,而DJ更是嘻哈音乐、电子音乐等舞曲场合的代表人物,所以“擦了个DJ”成为一句网络流行语。
文章来源: 用户投稿版权声明:除非特别标注,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,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。